非洲兩個小國,打出最可笑的戰爭,被聯合國列為反面教材

  • 0 Views
  • 2022-11-02 11:40

“用最先進的武器,打了一場最沒水平的戰爭”,聽到這句話,人們總不禁會想起1980年——1988年爆發的兩伊戰爭。然而,另一場發生於非洲大陸兩個國家之間的“奇葩戰爭”,卻鮮為人知,這就是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裡亞的邊境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兩國購買裝備的花費高達數億美元,動用了包括蘇-27,米格-21等大批在當時看來較為先進的武器。然而在戰場上,雙方竟採用了塹壕戰、地雷戰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極為原始的戰術。最終導致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長達2年,並造成了300,000人的傷亡。後在聯合國的強行調停下,兩國才不得不結束這場荒唐的戰爭——戰爭前後兩國的國境線未發生絲毫的改變。

(埃厄邊境戰爭)

那麼,這場得不償失的戰爭因何爆發?兩個國家在戰爭期間又出現過哪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舉措?它又能給今天的人們怎樣的啟示?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埃厄邊境戰爭。

手足兄弟,為何反目成仇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坐落於東非高原,具有千年曆史的古老國家。埃塞俄比亞封建王朝時期,其君主被視為《聖經》中所羅門王的後裔。因此埃塞俄比亞雖為非洲國家,但在歐洲有著較為崇高的地位。在19世紀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埃塞俄比亞是唯一一個在非洲保持獨立地位的國家。

好景不長的是,墨索裡尼統治下的法西斯意大利趁著英美國家深陷經濟危機,自顧不暇之際,在1935年10月開始大規模入侵埃塞俄比亞,並於1936年5月將埃塞俄比亞徹底吞併,埃塞俄比亞國王海爾·塞拉西流亡海外。但是,埃塞俄比亞當地人民並未放棄對侵略者的抵抗。直至1941年,盟軍在非洲戰場擊敗意大利後,埃塞俄比亞得以光復。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埃塞俄比亞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國的姿態走向國際舞臺。因二戰期間抗擊意大利有功,埃塞俄比亞國王海爾·塞拉西於1952年提出要將意大利此前在東非的殖民地厄立特裡亞割讓給埃塞俄比亞作為“獎賞”或“補償”。最終,聯合國批准埃塞俄比亞可以以“聯邦”的形式,與厄立特裡亞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國家。

儘管聯合國默許了埃塞俄比亞對厄立特裡亞的“吞併”,但是追求獨立的厄立特裡亞人並不買賬,於是開展了近半個世紀的獨立鬥爭。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當局取消了厄立特裡亞“加盟邦”的地位,將其化為省,這徹底激怒了厄立特裡亞人。1961年,厄立特裡亞獨立戰爭爆發。

(厄立特裡亞獨立軍隊)

彼時的埃塞俄比亞也是災荒連綿,時局動蕩。在厄立特裡亞獨立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反對饑荒和貪污的埃塞俄比亞人民推翻了海爾·塞拉西國王,建立了以門格斯圖為首的親蘇社會主義政權。在蘇聯的軍事支持下,門格斯圖多次血腥鎮壓厄立特裡亞起義軍。但在其執政晚期,對內獨裁的傾向和對外在美蘇之間左右搖擺的立場,讓他愈發不得人心。

1991年,隨著蘇聯的衰落,失去外援的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當局遭到了埃塞俄比亞提人陣、埃革陣等多個反對派武裝的圍攻,厄立特裡亞的獨立運動也愈演愈烈。內戰期間,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政權的反對派與厄立特裡亞獨立武裝達成聯盟,於1991年6月4日徹底推翻了門格斯圖的統治。

(埃塞俄比亞內戰)

埃塞俄比亞門格斯圖的統治被推翻後,厄立特裡亞正式迎來了獨立,並被聯合國接納。由提人陣、埃革陣成立的埃塞俄比亞新政權也十分熱烈歡迎鄰國和盟友的獨立,併在官方媒體中對厄立特裡亞以“兄弟”相稱。但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毗鄰埃塞俄比亞的厄立特裡亞獨立後,兩國之間的邊境劃分就成為了一個令雙方領導人頭痛的難題。

雙方的領土爭議主要存在於兩個方面:其一為兩國邊境線上一處叫“巴德梅”的邊陲小鎮,這處小鎮雖然只有1500名人口,卻是埃塞俄比亞多名政要的家鄉,厄立特裡亞方面堅定認為如果這片小鎮按照意大利殖民時期的殖民轄區劃分,那麼這裡應該歸屬於自己。

其二,厄立特裡亞從埃塞俄比亞獨立後,埃塞俄比亞就徹底失去了紅海出海口,成為了一個內陸國,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出口貿易占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比重,如果想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就必須要走海運通道。因此,埃塞俄比亞建議厄立特裡亞獨立後,可以共用沿海港口,埃塞俄比亞每年會出一筆租金作為報酬。但是,報酬的多少雙方一直沒有談攏。

儘管埃、厄兩國領導人之間因戰時共同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而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也願意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兩國爭端。但是由於埃塞俄比亞此前對厄立特裡亞多年的強制統治,使厄立特裡亞的底層人民對埃塞從始至終抱有較大的敵意。在厄立特裡亞社會狂熱民族主義思潮的裹挾下,厄立特裡亞當局隨後也產生了對兩國邊境問題的誤判,最終決定於1998年5月6日派遣一支機械化部隊,武裝奪取巴德梅這一爭議地區。

(埃厄邊境戰爭)

當厄立特裡亞軍隊武裝奪取巴德梅的消息傳至埃塞俄比亞領導層的耳畔時,幾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面對著厄立特裡亞軍隊的進攻和本國同樣涌起的民族主義狂熱,埃塞俄比亞當局別無選擇,於5月13日宣佈國家進入“總動員”狀態應戰。

非洲兩國,如何進行奇葩戰爭

儘管埃塞俄比亞於5月13日宣佈國家進行“總動員”,但鑒於兩國此前的友好關係,埃塞當局並未選擇對厄立特裡亞宣戰。但耐人尋味的是,聯合國安理會隨後批准成立的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賠償委員會,證實了兩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

兩國的邊境戰爭在三條戰線展開,雙方都派遣出了各自的火炮、坦克部隊進行激戰。但令各國軍事觀察員感到驚訝的是,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的雙方軍隊竟然不會採用步坦協同的戰術,僅僅憑藉坦克向前衝鋒,這使得雙方的地雷、壕溝輕而易舉地將彼此的坦克攔下,絲毫沒有發揮坦克的機動性作用。

(埃厄邊境戰爭)

雙方對火炮部隊的使用則更顯得離譜,在無法有效打擊敵軍火力點的情況下。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雙方的陸軍直接向對方的陣地發起衝鋒,導致各自的士兵都成為了對面火炮部隊的“活靶子”。雖然一時間埃厄雙方給彼此造成的傷亡都很大,但是戰爭持續了4周的時間,兩邊三條戰線竟然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動。

在見到陸軍不起作用後,兩國之間又開展起了空戰。雙方動用了包括蘇-27,米格-21等各種蘇制戰鬥機,但是由於雙方的飛行員都不熟悉飛機的操作系統,竟然一時間都無法將對方的戰機擊落。兩個國家軍隊的飛行員只能在空中大眼瞪小眼,以“撞機”來威脅對方。

(厄立特裡亞軍隊)

不知是從哪個國家學來的經驗,戰爭持續1個月後,在戰場上幾乎從未做出過任何貢獻的厄立特裡亞空軍似乎突然“開了竅”——我欺負不了軍隊,還欺負不了平民嗎?1998年6月5日,厄立特裡亞空軍空襲了埃塞俄比亞的一所小學,受害者小到3個月的嬰兒,大到65歲的老人,共計有49名學生及其親屬傷亡。

厄立特裡亞空軍拿平民開刀的行為,徹底激怒了埃塞俄比亞。隨後,埃塞俄比亞立即命令空軍空襲厄立特裡亞的民用機場作為報複,厄立特裡亞空軍同樣襲擊埃塞俄比亞的機場作為還擊——一場軍隊之間的戰爭,逐漸變成了一場人道主義災難,這種情景就連聯合國都看不下去了。聯合國安理會立即通過了第1177號決議,要求兩國立即停止對彼此平民的空襲行動。

(埃厄邊境戰爭)

在無法動用空軍對民用設施進行空襲後,兩國之間的戰爭重新進入到了僵持狀態,但雙方依舊樂此不疲地在邊境線上上演著坦克和大炮你來我往的游戲。久而久之,兩國軍隊的炮彈逐漸打空,不得不調撥財政,在國際市場上購買軍械彈葯——這對於經濟本不富裕的兩國而言,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據統計,從1998年到2000年,埃塞俄比亞一國的國防開支就從9500萬美元激增到7.77億美元

當時的埃塞俄比亞國內生產總值,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因此,這筆激增的軍費就變成了國際貸款,而貸款的重擔則沉重壓在了埃塞俄比亞本國老百姓的身上。

(埃厄邊境戰爭)

儘管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在戰場上堪稱是旗鼓相當的對手,但是埃塞俄比亞的國家經濟體量畢竟還是要大於厄立特裡亞。因此,在埃塞俄比亞大舉外債購買軍械之後,厄立特裡亞前線開始出現敗退的跡象。面對著埃塞俄比亞的新一輪攻勢,1999年厄立特裡亞開始在邊境陣地上開始挖起塹壕,在塹壕中部署火炮、機槍,層層抵禦埃塞俄比亞的攻勢。

面對外國戰地記者的採訪,厄立特裡亞軍方驕傲地說:“要知道,我們厄立特裡亞人是擅長挖掘戰壕的,我們要把戰壕變成埃塞俄比亞人的墳墓。”

(埃厄邊境戰爭)

但是,在許多西方軍事觀察員看來,“塹壕戰”還是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採用的戰術。如今,厄立特裡亞拿著21世紀的現代武器,卻打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遠古戰術,著實令人感到有點哭笑不得。

可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面對著厄立特裡亞挖掘的塹壕,埃塞俄比亞軍隊竟一時間毫無辦法,兩國於1999年5月在巴德梅周邊再次形成對峙,戰爭再度陷入僵持,唯有雙方的士兵仍在流血不止。

(埃厄邊境戰爭的廢棄坦克)

戰爭持續到2000年5月開始逐漸有了轉機,埃塞俄比亞軍隊採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鉗形攻勢”,派遣兩路部隊切斷了巴倫圖與門德費拉之間的公路,從而中斷了厄立特裡亞前線部隊的補給線,使得躲在塹壕里的厄立特裡亞軍隊開始出現整體潰退的跡象。

但是,厄立特裡亞並沒有因為前線的戰敗打算放棄戰爭。厄立特裡亞軍隊隨後又開始準備執行軍隊途徑第三國索馬裡,從側後突襲入埃塞俄比亞國境內的瘋狂計劃,令兩國戰火的規模開始蔓延至其他東非地區。此外,厄立特裡亞開始支持埃塞俄比亞國內的奧羅莫人武裝,試圖促使奧羅莫人獨立來削弱埃塞俄比亞的力量,這讓東非的局勢因此更加動蕩。

(厄立特裡亞軍隊的戰壕)

面對著愈發動蕩的東非局勢,聯合國安理會和非洲統一組織逐漸意識到必須要制止這場荒誕戰爭所造成的人間慘劇。2000年5月,聯合國通過第2198號決議,嚴禁各國武器流入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裡亞。同年6月,在非洲統一組織的斡旋下,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裡亞兩國之間在阿爾及爾達成停戰協定。2000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312號決議,決定在兩國邊境建立25千米寬的安全區,並派遣國際維和部隊,防止雙方衝突的再度發生。

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長達2年的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裡亞邊境戰爭,共計造成了雙方300,000人的傷亡,多達數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以及被毀無數的基礎設施。

諷刺的是,在雙方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後,兩國的邊境線和國土竟沒有發生一絲一毫的變化——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埃塞俄比亞難民)

儘管這場戰爭於2000年早已結束,但是這場戰爭為兩國造成的後續影響,時至今日仍難以消散。戰爭結束後,此前互稱“兄弟”的兩國友誼急劇惡化。埃塞俄比亞再也不可能與厄立特裡亞共用出海港口,使埃塞俄比亞徹底成為了一個內陸國家,這是造成今日埃塞俄比亞成為非洲數個最貧困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厄立特裡亞也因此失去了通往非洲內陸的機會,被排斥在非洲大陸的東北角邊緣。

似乎只有國際軍火商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的唯一勝利者,他們不僅在這場戰爭中拿下了高達數億美元的軍火訂單,而且還靠著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兩國人民的血拿到了武器性能的大部分數據。

(埃塞俄比亞軍隊)

在這場戰爭中,厄立特裡亞人民要收回他們自己的故土,埃塞俄比亞則認為他們要保衛自己的家園。雙方的出發點,從他們本國國民的角度來看,並沒有什麼錯。

然而,兩個非洲國家共同經歷的近代殖民歷史,戰爭背後的大國博弈,國際軍火商的市場利益,成為了釀造這起悲劇的根源。

Related Pos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